[麻豆与同事的秘密国产剧情]室内设计元素提取应用【室内设计提取元素设计过程图】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的问题,麻豆与同事的秘密国产剧情,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文章目录列表:

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灯光的选择与应用在室内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自从人类发现电与发明电灯泡以来,灯光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暖有别、强弱各异、形式不同的灯光及光影极大地影响了室内空间气氛的形成。灯光之于室内空间设计,已不单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的功能需求,而是成为了重要的设计元素。室内空间灯光设计将照明方式与建筑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彼此融合,进行形式各异的空间艺术处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需求,而且起到了艺术装饰效果。照明方式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作为室内空间灯光设计的主要内容,转变为具有美学意蕴的表现形式,使灯光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而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一、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灯光设计致力于解决与室内设计相关的问题。室内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综合应用技术手段,营造出既符合物质生活功能需求又符合精神生活心理需求的室内条件。

  1 功能性原则

  室内空间灯光设计应该符合室内空间灯光功能的需求,根据场合、空间与对象等要素选择相应的照明方式与灯具,以确保适宜的照度与亮度。比如,在会议大厅的设计中,灯光应该采取垂直照明方式,使亮度分布均匀,采用全面性照明灯具以避免产生眩光;在商店的橱窗设计中,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适宜选择强光照射以突出商品形象,为了增强商品的广告效应,通常采用方向性强的灯光提升商品的表现力。

  2 美观性原则

  室内空间灯光是装饰美化室内灯光与创造室内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灯光不仅发挥照明的基本作用,而且在造型与色彩、比例与尺度等方面也非常讲究,已然成为室内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装饰品。通过有节奏地控制室内灯光的明暗、隐现等因素,采取反射、折射以及透射等手段,充分发挥室内灯光的色彩作用,室内灯光设计者能够营造或温馨浪漫、或富丽堂皇、或欢乐明快、或扑朔迷离等情调不一的艺术氛围,将丰富多彩的情趣引入室内生活环境之中。

  3 经济性原则

  室内灯光照明并非多多益善,以强取胜,主要的还是在于科学合理。室内灯光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灯光生理视觉与心理审美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室内空间的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实现室内空间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室内华而不实的灯光不仅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会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既造成能源的浪费与经济的损失,也有损于环境的保护与身体的健康。

  二、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体现

  室内灯光设计不仅是―项实用技术工作,而且是―项艺术创作形式,是实用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有机融合。运用室内灯光元素,重塑了室内空间的存在形式,强化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

  1 营造室内空间氛围

  室内空间灯光本身非常奇妙,神秘莫测。室内灯光不仅是室内人们对自然光的渴望与向往,而且是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的魔术师。作为一种载体,室内灯具本身的形式是异彩纷呈的。室内灯光是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成分,是增强室内氛围与丰富室内情趣的重要手段。借助室内灯具的变化,室内灯光能够营造出适宜不同民族和地区,与不同文化相协调的室内空间氛围。作为刻画室内空间的主角,室内灯光是有色无形的,既能营造柔化空间的环境氛围,又能提升室内空间艺术效果。日常生活当中,室内灯光并不仅仅是照明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通过室内灯光创造环境感受的需求。

  2 增添室内空间活力

  将室内灯光融入室内空间设计后,能够强化室内空间设计意念,增添室内空间设计创意。任何室内空间设计,假如没有设计适宜的'灯光照明,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室内空间设计。室内灯光设计是提升室内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室内空间中,灯光产生光影,光影又反映灯光。灯光与光影同时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灯光与光影在共同的室内空间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室内空间氛围。灯光移动而改变室内光线的方向,使灯光与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交替互动,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灯光与光影的分布,强化了室内空间的三维立体感,为室内空间赋予了灵魂,增添了室内空间的活力。

  3 丰富室内空间表情

  室内空间本身是没有表情可言的,但是由于不同颜色室内灯光的照射,唤起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人们通过不同色相的表面特征,联想到相关的事物,从而引起相应的心理效应,产生与之共鸣的情绪。室内空间表情的塑造,除了借助灯光的照明与光色的变化之外,还要借助光影产生的效果,在有形的物体与无形的光影之中得到丰富。光影塑造室内空间表情,需要室内空间或喜悦或悲伤,或欢快或烦闷等丰富生动的情感流露。光影与光晕结合能够产生渐变效果,颜色本身不会运动,但光影可以变化与运动,从而使光影产生层次感,形成丰富的室内空间表情。

  4 扩充室内空间趣味

  在处理分割室内空间方面,灯光相比于实体分隔而言就更为灵活多变。室内空间设计布置照度不同的室内灯具,能够使光线将室内大空间分隔为若干个彼此融通而又明暗各异、情趣不一的小空间,同时形成充满梦幻色彩的中介朦胧空间。室内灯光能够改变室内空间的虚与实,比如,通过照明家具底部与墙面,使物体脱离于地面,形成悬浮的艺术效果,使室内空间变得轻盈与穿透。室内空间设计,借助光与影的对比与变化,奠定了室内空间良好的艺术氛围,扩充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感。

  三、灯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趋向

  如今的时代,新生事物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各行各业都被卷入了发展大潮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室内设计领域也在飞速向前发展着。种类繁多的电光源的出现,给室内空间灯光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延伸了室内空间灯光设计的发展趋向。

  1 多元化

  时至今日,室内空间灯光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阶段,融合了形形色色的室内设计风格与潮流。今日的室内空间灯光设计,不论就观念形态而言,还是就功能设置而言,抑或空间探索而言,都是以往室内空间灯光设计所无法比拟的。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对室内空间设计的超越性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各种可能性也在不断持续着。探索室内灯光除生活功能之外的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探索室内灯光设计的各种积极尝试,促进了当代室内灯光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2 生态化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如何以最少的能耗得到最大的社会发展,推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运转,成为了人们普遍的追求。生态化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当今时代,人类在不断深刻反思由于创造物质世界而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危害,思索如何在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确立奋斗的方向与目标。保护自然环境,崇尚生态环保,正在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室内灯光设计应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借助科技手段与艺术创作呈现出室内灯光设计自然的视觉艺术效果,营建出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室内生态环境。

  3 人性化

  高科技的发展,容易出现空洞乏味的物品,给人以冷漠与刻板之感。在信息时代,物品的生产较为简易与便捷,物品的满足与成本的获取已不再是什么无法克服的难题,对人性与个性的追求将引领室内灯光设计观念的潮流。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天性使人与生俱来具有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使室内灯光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形成了其乐融融的室内空间氛围。朴实无华的人文观念使室内灯光设计在人性化的层次上得以完善与升华。

  4 智能化

  当代室内空间对灯光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再是单纯地利用灯光照明,而是借助灯光创造心旷神怡的室内空间艺术氛围,带给人们美妙的室内空间视觉感受。室内灯光设计的智能化,就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结合人们不同的灯光环境需求,控制灯光的照度、色彩等因素,既保证良好的照明条件,又尽可能地节约照明用电。就室内空间艺术照明来说,室内灯光控制的智能化更是不可或缺。室内灯光的虚实隐现、构图秩序等,只有通过有效的智能化控制方可实现最佳的效果。电子式照明开关的运用,智能化照明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室内灯光趋于完美功能效果。

  5 地域化

  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存在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任何国家或民族若要形成新的时代艺术设计风格,必然需要汲取传统营养元素。综观当今室内设计,设计的多元化已然是大势所趋,生态绿色发展已成为潮流,尽管如此,室内设计的传统风格继承仍然是新旧设计理念碰撞之下所不可或缺的,成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吸收民族的风格,体现地域特征,是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盲目追随外来室内设计文化的背景下,室内灯光设计引入传统地域风格,将会引起室内灯光设计的地域化浪潮。

  综上所述,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发展,室内灯光设计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适宜的室内空间灯光设计,可以营造格调高雅温馨的室内环境,起到为室内空间设计画龙点睛之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改变着,追求舒适与享受将成为时尚的潮流。室内空间灯光设计正在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生态化诉求、人性化追求、智能化实现以及地域化传承方面发展。

;

现代室内设计中陶瓷青花元素的运用

现代室内设计中陶瓷青花元素的运用

  陶瓷青花元素是浸透着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文化因子,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艺术而历久不衰,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风”特征的清新淡雅、意味悠长的室内空间风格。下面来看看!

   1青花元素与室内界面设计

  室内界面包括地面、墙面和顶棚三大部分,它们决定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和环境格局。界面材料的甄选、图案样式的确定和特定质感的表现,对于烘托室内环境氛围具有重要影响。设计师可以根据既定的室内空间结构,将传统的青花元素运用于具体的室内界面设计,通过材料选择、图式处理和色彩表现来塑造具有整体性艺术观感的空间环境效果。首先,直接选用青花瓷材,提升生活品质。青花瓷材以青花图样内嵌入釉里而外露于瓷面,又因绘制青花纹饰所用的钴料含有铁、锰等着色元素,由此形成了微带蓝紫、白里透青的整体色感,显得含蓄高贵而又典雅清新,容易融入周边环境而彰显出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空灵境界。设计师完全可以用青花瓷砖来铺砌室内墙面和地面,通过晶莹高雅的青蓝色彩来渲染室内环境的传统韵味,体现主人不同一般的文化品位和底蕴深厚的精神追求。在宴会厅等大型公共空间,若选用青花釉面砖铺砌地面,加上炫彩灯光和斑斓鲜花的映衬,将会显得格外平润晶透,有效提升室内空间的艺术境界。景德镇的青花主题酒店就用青花瓷板修饰墙壁,突显出酒店端庄雅致的艺术内涵和富丽辉煌的环境氛围[1]。在卫浴小型空间,同样可以选用青花建筑卫生陶瓷来进行界面装饰,以传统文化元素增加空间的动感视效,消除沉闷乏味的心理感受,增添一些别样的生活情趣。其次,传承青花元素的文化意蕴,营造虚实相生的空间格调。青花元素的青白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意境,白为显而青为隐,白为虚而青为实,白为疏而黑为密。二者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白是青的辐射,青是白的浓缩,其间蕴含着玄妙精深的意韵之美,构建出一种时空无穷而意象无限的幽深境界。设计师可以借鉴青花元素来奠定室内界面的色彩基调,以青白色彩来表现深邃的意境,使现代空间造型与传统青白色调相生相融,使数千年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流淌延续,从而形成一种穿越古今、虚实相生的意境。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就以兼有传统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特点的`青花元素为题材,以三个交互叠加而成的青花瓷容器构建展馆轮廓,以白釉青色的强烈视效体现出江西悠久的瓷器文化、全新的发展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域魅力。再次,挖掘青花元素的艺术精华,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抽象。青花纹样类型繁多、丰富多彩,以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几何图案等较为常见,具有宗教信仰、礼制教化、吉祥祈福等不同的寓意,反映了我们民族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状态,也传递着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内涵。设计师要深刻领会陶瓷青花元素的神韵,根据现代室内设计的具体要求而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抽象,或原汁原味地引用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青花纹饰题材,或分解青花元素并进行结构性的重组而形成别样的韵律美感,以此营造出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室内环境。

   2青花元素与家具摆件设计

  家具和摆件体现着人们的文化品位,可以营造不同境界的室内环境,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陶瓷青花元素雅致大方、清新明快,能够通过对家具摆件的加工修饰而实现美感和功用的结合,为室内空间增添亮点。设计师要在室内家具设计和摆件布置方面,灵活运用青花元素,努力提升空间品味。首先,利用青花元素的内在寓意进行装饰。青花元素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韵律,可以同金属、木材、玻璃、塑料等材质结合使用,根据桌椅台柜的形体样式而嵌入表面,通过局部的细节点缀而创造出无限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在木材家具中饰以青花元素,嵌入木料表面,尤能产生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之美,烘托出婉约大方的新中式风格。例如,以青花线条绘成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祥云朵朵等蕴含吉祥祝愿的图案,镶嵌于木门之中,就可以表达“出入平安”、“荣华富贵”的美好寄意。其次,利用青花元素的色彩特征进行装饰。青花无疑是一种局限很大的单色彩绘,但这又成就了青花独特的色彩特征——明亮的饱和蓝色中孕育着微绿或微紫的韵味,从而显得五彩缤纷、生气盎然。若在玻璃四周绘制青花图样,而在玻璃中心安置灯光,便能在光影映衬下形成蓝色青花的梦幻效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江西馆就以投影方式,在展厅墙壁上映射出精美的青花图案。在电脑科技作用下,这些青花纹饰又随着参观者的肢体动作而千变万化,给人一种历史体感和奇幻动感交融互补的美妙体验。再次,利用青花元素的审美特性进行装饰。在室内家具和摆件设计中,若能将青花元素运用得当,就能营造出明快清雅的意境。不论是寥寥数笔的写意花草、长空飞鸟,还是细笔勾勒的人物山水、满幅图画,只要用色浓淡深浅比例得当,落笔粗细疏密错落有致,就能尽显高雅沉静之气,展露简朴莹澈之感,形成民族特有风格[2]。例如,在卫浴台柜上运用青花元素绘制一组简约儒雅的白底蓝花,就能传递出传统文化艺术的恬淡之美和灵动之气,其中既有水墨画作之追思怀远的心理感受,又有现代生活之温润华贵的情感表达,从而营造出现代形式美感与传统水墨意境相结合的空间格调。

   3青花元素与室内织物设计

  室内设计是统合形、色、光、质等要素而建构的有机整体,而织物则是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织物涵盖了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具有柔软舒适的特性,对于烘托室内氛围具有重要影响。陶瓷青花元素典雅而古朴,符合我国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其间蕴含的精神内涵亦为人们所珍视。如果将青花元素与室内织物结合,不仅能够产生美轮美奂的视觉效应,还能带来心旷神怡的精神感受[3]。因此,设计师要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大众心理的变化,在现代室内织物设计中创造性地运用青花元素,深刻把握陶瓷青花艺术的色彩表现方式、纹样装饰特征和审美文化底蕴,对青花元素的艺术精华进行抽象化和时代性的加工升华,设计出兼有传统意味和时尚风尚的室内织物。例如,百丽丝“青韵”时尚系列印花床品就对青花元素进行了现代化的演绎,以质朴的蓝白色彩、婉约的古典花型、浪漫的欧式卷纹突显出悠扬的文化情怀与高雅的艺术品位,因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床品。

;

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空间中的应用求论文思路啊···

参考例文:


《传承创新融合》


传承创新融合

——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Inheritance,InnovationandIntegration—ConstructionandExhibitionDesignofNewSuzhouMuseum

  【作者简介】张欣,陆雪梅,谢晓婷,苏州博物馆

  【内容摘要】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与陈列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传承创新融合



1.苏州博物馆全景俯瞰图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2007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获得江苏省博物馆优秀陈列展览精品奖。2008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荣获国内建筑工程最高奖项——鲁班奖。2008年7月4日的《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先生撰写的文章,称“苏博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图1)。

  传承

  通观国内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个博物馆是否因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被大多数日复一日前来参观的观众所喜爱。从近三年的数据统计中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它的陈列设计,对苏州传统文化精粹都进行了很好地传承,体现了苏州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1.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新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比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2.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多条通往主庭院的门径,游客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江南园林水景风光。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3.苏州人文精神的再度张扬

  处于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都会。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在明清时期都跃居全国第一。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因此,当时的苏州是一个文人气息很浓郁的地方,也是众多文人雅士归隐后的栖息之所,文人骨子里追求的那种清雅韵致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陈列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延续。无论是展室内的前言,抑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且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吴文化韵味。行文典赡华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不言一物,尽得风流,意在揭示文物背后的苏州政治、经济、文化的隐征,且点到为止,启人以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在参观新馆之后也十分感慨地说道:“读了前言,看了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苏州文人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2.传统建筑元素的全新演绎 3.光线的奇妙运用 4.米氏山水图  

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从总体规划,还是从细微之处;无论从博物馆传统的“功能、技术、形象”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无不体现出贝聿铭先生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和锐意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

  1.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为深灰色。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非常好。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图2)。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又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虫蛀。

  2.“让光线来做设计”

  不得不说,苏州园林对光线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可从与苏州博物馆相距约4000米的留园“古木交柯”一景中得到充分的感受。小廊对角的天窗对光线的运用,真的可以说是“光线在跳舞”。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人赏心悦目;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让景色随脚步变化,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些变化,贝老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图3)。

  3.建筑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新馆的主庭院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山水园北墙下是贝老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没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用火枪烧烤的办法,使石片的切面颜色接近老石皮,前后摆放也让人感觉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尤其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宋代“米氏山水”那种水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意境(图4)。



5.宋画斋 6.“陶冶之珍”展厅



7.“吴门书画”展厅 8.如画的苏州博物馆  



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这是新馆中唯一一处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修建的常设展览,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字画,让观众感受到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老“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这间屋子本身也成为了一件“展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图5)。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突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4.对参观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贝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建筑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私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时,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贝老如是说。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图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

  展厅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因为要与建筑通盘考虑。设计者舍弃了一贯的大开间,而是根据馆藏展品特点量身定做,巧妙分割,做到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展柜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对此,贝聿铭是这么认为的:“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像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是的,苏州明清时的“多宝格”陈设柜,特点就是运用横板和竖板依所陈设物品的器形,巧妙地分割出一个个小的独立储物空间,而整体造型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被文人士子喜受,摆放在厅堂、书房中,放置主人收藏把玩的奇珍异宝,闲情雅致。贝聿铭正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创新,更简洁明了,且富有现代气息(图6)。书画展厅是两个对称的八角形空间,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内部简洁、通透,顶部为玻璃天顶,并加以木饰金属遮光条,使自然光线分散而变得柔和,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轴十分有利。“这个设计是为观众着想的,一走进去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它很尊重中国艺术品欣赏的习惯,中国古代的书画都是悬挂在厅堂或者书房的。”(图7)

  新馆陈列在内容设计上,脱离了传统的地方通史展的陈列模式,或以文物品类为一室,或以文物用途为一室,或以复原场景为一室,以不同主题整合展品,做出最佳的艺术审美效果。

  融合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特征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1.建筑与陈列的和谐统一

  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或者说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它的建筑造型与内部功能需求的结合一定是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正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茨所说:“好的博物馆建筑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容艺术品在其中,而不是通过建筑物本身的表现来驱赶艺术。”

  新馆的陈列设计自始至终得到了贝老的高度关注,他一再强调:“对博物馆来说,藏品和展品陈列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所以,陈列设计方案也自始至终与贝老的建筑设计同步,甚至先行,时刻保持着互动。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先生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也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卢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

  在陈列设计上,每个展厅的风格与建筑统一起来。每个展厅都做得很精致、简洁,和苏州园林及新馆建筑互相适应,互为表里。在布局上也巧妙独到,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序列感、韵律感十足,感觉就像一藤之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似分又合。

  除常设展厅外,新馆还特设了一个现代艺术展厅。贝老这样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从开馆时期的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到后来展出的徐悲鸿、潘玉良、吕凤子等,每一次展览都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

  2.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以其“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园林风格,堪称“苏州园林之最”,并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全球;东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周边还有狮子林、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这里“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典格局十分典型。新馆的建成使东北街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老馆忠王府旁边,老馆是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新馆的设计不但注意了新旧建筑的结合,而且把新馆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丝毫张扬之意。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新老建筑如何协调,苏州博物馆新馆给今后的设计师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3.陈列方式与馆藏文物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为展品而服务的,所以在陈列设计上要与展品相一致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新馆精彩的展品超过1160件,大小不等,陈列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苏州吴文化的特色与馆藏文物的特色,将传统文人文化理念传承并创新,立意选题认清自身的功能和定位,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常设主题展览,充分考虑到了吴文化特色,都以“吴”字起头冠名。同时在挑选展品过程中,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分成四大主题,再以时间顺序归纳为四个主题展室,这样苏州的地方悠久历史得到了高度浓缩。

  “吴地遗珍”展厅展示的是苏州当地的出土文物,这是苏州地区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设计时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陈列,而是截取了苏州历史的四个精彩片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在形式上,以质朴、凝重为特色,蕴涵深邃又平易近人。因为展示的是出土文物,所以在展厅的色调上没有继续用白色,而是很特别地采用了与泥土颜色接近的土黄色系。但四室在色彩、氛围上又不尽相同,各领风骚。

  “吴塔国宝”由两个展厅构成,展出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发现的珍贵佛教文物。由于虎丘塔出土的秘色瓷莲花碗、瑞光塔里的“真珠舍利宝幢”及绘有四大天王的内木函皆属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分别单独放置于这两个展厅的中心,以示其圣洁,高贵。其中北宋的“真珠舍利宝幢”也属于出土文物,所以与“吴地遗珍”的四间展厅处于同一个空间序列上,这样既可以联系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展示,犹如孔雀开屏,又似众星捧月。东北面展厅则陈列了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这与两塔实际的地理位置也吻合起来。在形式上,这两个展厅设计成了八角形的仿砖塔结构,与塔身的八角形平面呼应。这样主次分明,使观众从西廊的参观路线走来一南一北,一目了然。在色调上也继续了吴地遗珍的黄色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

  “吴门书画”展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主题展示明中叶以来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吴门书家及其传承的书画作品,这也正是馆藏书画的精髓及画旨所在。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书画家为代表的“明四家”,既是领挈一代风气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体现苏州文化精神的标志性人物。他们上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建立并体现了明代文人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绘画风尚,引导后学,并传播四方,影响深远。

  “吴中风雅”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明清工艺类文物,尤其是苏州独擅的工艺瑰宝。明末张岱称之为“吴中绝技”,沈德符列指为“时玩”的赖以成就文人闲赏、优雅生活的“玩好之物”,因为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在当时诸多的雅士印象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因此这个主题可以说是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具特色、最能出彩,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是与其它博物馆有着最大区别的地方。所以根据这些工艺品的特点,把这个主题又分为了九个大小不一的展厅,面积分别为60-100平方米不等,旨在更为真实而直观地突出古城苏州最具影响力的,最具人文内涵的城市文明及文人文化。

  结语

  如何在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造一座走向21世纪的建筑,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聿铭先生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这才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建筑和陈列设计之路的根本。苏州博物馆新馆,人、建筑、陈列、环境在这里得到了极高境界的融合,置身馆内,仿佛置身画中(图8)。

  注释:

  [1]转引自《苏州日报》2008年7月11日。

  [2]据统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观众参观人数为近160万。

  [3]阮仪三:“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师》,2008.2。

  [4]黄宇琼:“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8.9,第34卷27期。

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元素

室内空间的建筑要素是对室内构成的建筑形态的分解所收纳出的室内空间组成元素。设计师对建筑元素的认识与掌握是体验建筑内部空间的有效方法。室内设计工作的内容包含了对基本元素的组织与运用。建筑空间基本元素的传统界定包括:顶棚、 地板 、墙柱、 门窗 、梯道等,当建筑空间形成时这些元素也随之定型其中。

1.室内空间的顶棚、地面元素

地面是建筑室内空间的基面,它的功能是为空间内人的活动和室内设施物承压。顶棚是建筑室内空间的遮盖面,它的功能是对层面的遮盖及支撑室内照明等作用。顶棚与地面是建筑内部空间中相呼应的两个元素,在室内空间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尺度影响了空间的形态和视觉感受。设计师对顶棚地面元素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基本建筑物构造基础上,充分利用“天地”的元素价值以发挥其作用。

2.室内空间的墙、柱元素

墙是建筑空间的围合面,柱是建筑空间形成的支撑点。墙、柱的功能作用是建筑空间隔间和空间构造承重作用。墙、柱与天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界面关系。在建筑空间形态构成中墙与柱作为基本元素的作用非常关键。

3.室内空间的门窗元素

在墙上开洞让人出入即成门,让光线与空气出入即成窗,门,窗元素的功能作用是满足空间内外交流,使空间有了生命的根本,门窗是空间构成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也是塑造空间形态非常重要的视觉符号。

4室内空间的梯道元素

梯道的功能作用是满足建筑空间内部的垂直交通,梯道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丰富形态。设计师对梯道元素的运用要充分尊重建筑构造关系条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它千姿百态的变化条件。

浅谈中国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图案便是这些宝藏中最美、最绚烂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我们把这些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含吉祥祈盼的图案,称之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研究领域里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吉祥图案所蕴涵的特殊艺术价值,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如果能够对其加以适当应用,可以为当代的室内设计艺术增加新的手段和表现方法。 本文将在分析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题材分类、发展历史和纹样背后的强大的文化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及手法的研究,对如何利用传统吉祥纹样创造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深入探讨。 ①目的与意义:现代中国室内设计的一种潮流是恢复传统文化的表现,立足于过去,扎根于自身的民族土壤,同时引进西方的现代设计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现代室内设计。本论文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做一些理论研究的。基于这种前提,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入手,挖掘深层次的文化涵义,提炼出适于现代生活的设计手法,再结合中国古代精湛的室内设计文化和西方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在高层次上复活传统吉祥纹样,并且归纳总结出现代室内设计继承传统的许多方法。使室内设计中呈现出具有东方情调的装饰风格,使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②方法与手段:对于传统吉祥纹样的阐述,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分析,而是深入挖掘这种形式下的设计思想以及给人的感受,对传统纹样的神与形进行共同概括与提炼,从整体上把握图案的形态与神韵,注重意境的表达。从而使我们能以现代的材料技术重现那种感受,在深层次上继承传统吉祥纹样,以体现文脉的延续。而非符号、图案等外在因素的简单运用。 具体网址: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1-2006150286.htm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发送评论